您好!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首页-招商-代理-品牌-企业-展会-资讯-专题-招聘
微畜牧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招商
  • 代理
  • 品牌
  • 公司
  • 展会
  • 专题
  • 招聘
  • 报价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内蒙古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首页
  • 资讯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农业转方式 “紧箍咒”如何解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8-28  发布者:佚名  共阅517次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已经到了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关口。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简称《意见》),为我国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指导。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怎样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如何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让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对此,权威专家进行了回应。

      保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否意味着会放松粮食生产?

      对此,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明确表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绝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意见》提出要坚持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作为首要前提。确保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夯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十一年增产,综合生产能力迈上6亿吨新台阶,但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空间受到多重挤压。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同时也累积了要素过量投入、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在种植面积不稳、投入下降、国际低粮价冲击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必须直面未来粮食生产发展的新挑战新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王东阳说。

      对此,《意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思路上作出了相应调整,提出推动粮食生产由注重年度产量向稳定提升粮食产能转变,实现“产量稳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水平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综合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高标准农田应建成8亿亩。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切实保住粮食耕地、粮食播种面积,培肥地力,改良技术,提升单产。”王东阳说。

      促“接二连三”:把收益更多留在产地、留给农民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人多地少是一种基本国情,户均经营土地规模只有7亩多,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提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专家指出,从长远看,推动农业从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转变,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合理确定土地经营规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韩长赋说。

      “此外,还要把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延伸农业产业链有机结合起来。在农业的转型发展中,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促进‘接二连三’即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方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指出,对此,《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产地、留给农民。

      黄祖辉分析指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是要选择正确的转型途径和扶持政策,使广大农民在农业转型中获得应有的收益,重点是要构建与一、二、三产业融合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和相关主体的利益机制。

      黄祖辉建议,要在农业合作制基础上引入股份制,比如,农民可以出资入股,建立股份合作社,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进入农业的二、三产业,直接获得经营农业下游的收益;农民也可以将承包经营的土地以出租或入股的形式,与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共同组建股份合作企业或农业公司,从中获得相应的要素收益。同时,要鼓励工商企业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中进入适宜的领域,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和共赢机制。

      治“面源污染”:回归绿色可持续发展轨道

      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显示,2007年全国农业源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和总磷排放分别达到1320万吨、270万吨和28万吨,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7%、57.2%和67.4%。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目前,有一种说法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是第一大污染源”,也有一种说法是“农业面源污染占全国污染排放的半数以上”。对此应如何看待?

      韩长赋回应,近年来我国局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形势呈好转趋势,但总体上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此外,农业面源污染很多是可逆的。因此,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要高度重视,下大决心解决。

      “面对资源条件与生态环境的双重‘紧箍咒’,只有更好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才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王衍亮指出,要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同时,通过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把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逐步减下来。此外,还要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最终把资源环境恶化势头压下来,让透支的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促进农业回归绿色、可持续发展轨道。

     

    打印本文   返回顶部   关闭该页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答案
    热门资讯
    最新资讯
    公司简介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ICP备10211513号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版权所有 © 2008-2017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只提供交易平台,对具体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责任。望供求双方谨慎交易。 在线客服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