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猪是已知自然感染蓝眼病副粘病毒且唯一有临床症状的动物,亚临床感染猪是蓝眼病副粘病毒的主要传染源。该病毒可通过呼吸道、人员、交通工具、鸟和风传播。蓝眼病无特效治疗方法,有中枢神经紊乱的猪一般以死亡告终,仅有角膜混浊的猪只可康复。以下是猪蓝眼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1.诊断
根据临诊症状如脑炎、角膜混浊、母猪繁殖障碍、公猪睾丸炎和附睾炎等可对本病做出初步诊断。此外,非化脓性脑炎、眼前房色素层炎、角膜炎、睾丸炎和附睾炎等组织病理学变化可进一步提供诊断依据。神经元和角膜上皮出现胞浆内包涵体时,即可做出本病的确诊。 血凝抑制试验、病毒中和试验、微量中和试验等血清学方法可检定抗体阳性猪。最好采集相隔15天的双份血清用于本病的诊断。 对本病做鉴别诊断时,须与其它疾病所引起的脑炎和繁殖障碍严格区分,尤其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伪狂犬病区别诊断。这些传染病中,只有蓝眼病副黏病毒引起角膜混浊(可占感染猪的30%)和公猪睾丸炎及附睾炎。
2.防制措施
和多数猪病毒病一样,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一旦出现明显的临诊症状,无法改善其病程。通常角膜混浊能自然康复,但有中枢神经紊乱的一般均会死亡。用母猪的康复血清给发病仔猪口服无治疗效果。可采用抗生素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可用药物加以控制。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提供适宜的猪舍条件和营养水平,可有效地减少本病对猪群的不利影响。
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是防止蓝眼病副黏病毒传入猪场可靠的保障。在建立和更新种猪群时,种猪应来自健康猪群。引进种猪须经血清学检测,禁止阳性猪进场。在发病猪场主要采取净化措施,如封闭猪群,严格清洁消毒工作,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剔除临诊可疑病猪(有神经症状的猪和不育公猪),做好病死猪的处理。还要经常进行猪群的血清学检查来判定本病是否已彻底清除。
目前,国外已有实验室用细胞培养和鸡胚增殖蓝眼病副黏病毒,制成油佐剂灭活苗或氢氧化铝佐剂灭活苗,可用于本病的防制,但尚未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