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进入2016年以来,猪价一路涨得简直要飞起来。可以说近期CPI数据猪价功不可没。而一直以来隐藏在猪价背后的推手——“猪周期”也因此浮出水面。至3月,猪价同比上涨已经超过六成、猪粮比价预警频发,猪周期一跃成为各大媒体的“红人”。
从上图可以看出,猪周期是猪价变化的周期。在肉价上涨时候,价格推动养殖户补栏积极,并且压栏情绪扩张。由此一来,母猪存栏量大增,导致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便掉头下跌。养殖利润减少,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这时市场上的生猪供应开始减少,肉价又“重启”新一轮的上涨。
生猪养殖从小猪到最后的生猪有一个约一年半的生产周期,所以猪周期并非“中国特色”,但是国内猪周期波动程度之大、波幅之高却尤其明显。究其根本原因,芝华数据CEO黄劲文表示,还在于国内养殖规模化程度低。根据芝华数据的统计,生猪养殖环节中,中小散养殖户占主导,而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产量不足50%。当肉价大幅上涨时,养殖户蜂拥而上、大量补栏,造成一段时期后商品猪的供应过剩,猪价下跌;而持续下跌又会促使养殖户恐慌出栏,进一步加剧了价格下跌。总的来说,中小散养殖户“心理素质不过硬”,又容易盲目跟风,推动了价格周期的幅度进一步加大。
一般而言,生猪价格从上升到下降整个环节约3年时间,近年,在国家收储政策等因素影响下,价格周期也被拉长。同时,非典、猪蓝耳病、瘦肉精事件、宏观经济情况变动等使得价格波幅迅猛增大,而养殖户在价格变更中做的“压栏”、“恐慌抛售”的反应进一步推波助澜。数据显示,最近三轮猪周期分别历时37个月、47个月和59个月,且由下图可见,价格波动频率与幅度也逐渐增长。(具体数据及影响因素请参阅芝华数据《生猪报告》全文)
·
虽然大部分人是在今年春节之后才感受到猪价暴涨的彪悍,但实际上,最新这一轮猪周期早在2015年4月就已开启。其中,2015年3月末至8月期间,生猪供应量已经严重偏少,猪价上涨超过60%。中间虽有小幅回调,但仍难挡猪价上涨趋势。冬至以后,各地销量逐渐增加,而供应偏少,猪价进入春节前的上涨行情。进入2016年,猪价开启“暴涨”模式,1月份和2月份分别同比上涨34.18%和49%,猪价一时涨的简直要“飞起来”。至3月,“飞猪模式”依然没有停止,猪价环比上涨5%,同比上涨高达62%。
猪价此番逆袭“势如破竹”,形成了有史以来的最强猪周期,“助跑”了CPI。一度很多人都提出猪价上涨是否是新一轮通胀的标志的问题。对此,芝华数据CEO黄劲文表示,猪价上涨以行业本身的基本面因素为主,当前还未传导到普遍的食品价格,现今讲强势猪价代表通胀上升仍有不妥。“说到影响通胀的话我认为更应该考虑房价的影响。猪价本身的上涨主要是因为供应短缺,这是一个行业内部的问题。比如现在鸡蛋价格低迷不振是因为鸡蛋的供过于求,表明生猪价格的传导性并没有传导到所有的食品内。因此猪价不应作为新一轮的普遍性的通胀开始的标志。”
此外,猪肉对CPI的影响也呈现下降趋势。芝华数据畜牧分析师姚桂玲表示,“2016年以前,食品大类占比CPI权重比较高,其中猪肉占比超过10%。2016年1月CPI基期经历第四次轮换,食品烟酒权重比上期下降3.4个百分点。”根据芝华推算,食品烟酒占CPI权重30%左右,其中的猪肉占CPI权重大幅下调至2.3%左右,后续猪价对于CPI的影响是在减弱的。(芝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