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肉牛产业形势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发布日期:2011-01-28 发布者:晓天 共阅1558次
1. 肉牛产业发展的机遇及政策
2010年我国的肉牛产业整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产业链上游的肉牛养殖形势相对稳定,与2009年相比,大部分地区的肉牛出栏量呈现增长特点,特别是西北牧区的宁夏、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牧区的肉牛出栏较去年有所增长。
2010年产业链发展也呈现较好发展势头,一批资金实力雄厚,产品质量优秀,并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肉牛产业集团,包括大连雪龙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秦宝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等。一些品牌企业已经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牛肉指定供应商,中国优秀牛肉品牌的国际形象得以进一步提升。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牛肉消费已经在我国大城市风靡起来,国产高档牛肉消费旺盛。
2010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家对肉牛良种补贴的的政策文件的出台,使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和措施实施到位,仍会推动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必将对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必将有效提升肉牛良种化水平,提高肉牛生产效率,解决养牛业的高成本问题;有利于提高养殖户效益,带动农民稳定增收;更有利于技术的普及,从而解决当前技术普及成本大于养殖效益的倒挂问题,推进基层畜牧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肉牛产业起步较晚,国家在肉牛产业发展上没有特别的政策支持。2010年农业部颁发了《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工作方案》,计划在2010年创建50个肉牛示范场(小区),每个场的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上。
随着经济发展,肉牛养殖在一些地方经济中逐渐显示出较强的优势。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推动肉牛产业发展。2010年初,部分养牛大县在肉牛发展政策上,主要是围绕肉牛饲养、出栏、小区(场)建设等开展积极工作。
2. 肉牛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0年肉牛产业发展仍相对迟缓。我国当前的肉牛产业在养殖环节,主要以农户散养为主,规模育肥为辅,在屠宰加工环节,定点屠宰和集贸市场销售占主导方式。肉牛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连接不紧密,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机制。
2.1 肉牛养殖农户扩大生产的意愿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主要原因就是母牛繁殖经济效益低,而育肥和屠宰加工阶段利润空间较大,最终导致牛源减少,屠宰加工企业开工率低,使得肉牛产业的长期发展形势严峻。
2010年,由于饲料价格上涨与近两年母牛存栏严重下滑的影响,肉牛养殖整体形势不容乐观。架子牛价格上升和饲料价格上涨增加了养殖户的饲养成本。肉牛育肥效益下滑。目前国内多数肉牛养殖户有扩大规模的需求。这些养殖户比较看好未来肉牛养殖的市场,并认为规模扩大可以减少单位养殖费用,增加收入。当然,也有农户由于缺少资金、价格不稳定和比较收益差等原因而不愿意扩大养殖规模。
肉牛养殖户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少资金,收益下降(包括成本上升和价格不稳导致的),缺少养殖技术等。肉牛养殖启动与发展资金比较大,因而缺少资金成为当前多数农户面临问题。此外,饲料价格上升使收益下降成为小规模养殖户反映的最大问题。而缺少养殖技术是目前养殖户反映的第三大问题。
2.2 牛源减少,肉牛屠宰企业面临停产,牛肉供给能力极大降低
2010年,母牛存栏下滑与小规模育肥户收益地减少导致了牛肉供给能力极大降低。近两年来“杀青弑母”行为的后果逐渐显现,架子牛的价格较2009年同期上涨了600元左右。再加上饲料成本的上升,养殖规模在5头以下的部分农户开始放弃养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国内牛肉供给降低。
企业不提高收购价,农民杀牛解困,反过来牛源紧张又导致企业开工不足,整个产业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越来越萎缩。吉林农业大学的甄玉国教授认为,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屠宰企业的加工相对粗放,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不仅牛肉没有经过深加工和分类,一些原本可以深度开发的副产品也没有充分利用,造成企业利润率低、抗御风险能力弱的局面。
2.3 我国肉牛产业化经营严重滞后,产加销严重脱节,出现牛荒
2010年我国肉牛仍以分散饲养育肥为主,大型肉牛育肥场和规模饲养场出栏量仅占5%左右。在肉牛饲养或育肥过程中,缺少专用的添加预混料;这种饲养方式造成饲料混杂、品种混杂、年龄混杂,其结果是育肥期长、育肥效率低、牛肉的质量差、产品缺乏竞争力。肉牛生产管理人员缺乏经验和技术,使牛场饲料的加工及配合存在不少问题,并在发展肉牛产业认识上产生了误区,散养者过度强调节粮,忽视了肉牛的品质差异,从而导致价格差异;而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牛日粮的50%以上是精料,不再是“节粮型畜牧业”。
我国肉牛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仍然相对独立,资源整合度不高,母牛养殖缺乏产业链上下游的支持,生产材料的购买、冻精品种的选择以及犊牛、架子牛的销售没有形成高效稳定的供应链条,加之市场的无序竞争现象严重,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当中很难控制成本,母牛养殖难以获利,使得生产上出现“牛荒”。
3. 应对策略
通过产业经济研究室的调查,养殖收益下降、价格不稳是当前养殖户面临的重要问题。因而地方政府除了在生产上提供积极的支持外,可以考虑在农户的经营安定上做一些积极的工作,这样可以使肉牛养殖业稳定发展。
为了谋求肉用牛养殖的稳定,可以采取由国家和生产者共同出资建立补贴基金,以便在收益恶化时对养殖户给予补贴。一般的情况下,养殖者的粗收益大于生产费用时,他们因为有可观的收益而积极生产。但当市场变化时,由于价格和成本的变化养殖者的粗收益很可能低于生产费用,如果亏损很大,养殖者会纷纷放弃养殖,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肉牛养殖来说影响很大。
采取积极的安定对策,国家和生产者按照一定比例建立补贴基金。当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时,每个省、市、县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当通过每头牛推算出的粗收益低于生产费时,这部分亏损则通过补助金的方式补贴给养殖者,从而使肉牛养殖者不会因亏损而放弃养殖,这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产业的稳步发展。这是值得我国肉牛产业借鉴的产业政策。
肉牛生产者和养殖者积极的利用各种饲料资源节约成本,利用食品业下脚料开拓饲料资源。
摘自: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ICP备10211513号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版权所有 © 2008-2017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只提供交易平台,对具体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责任。望供求双方谨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