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鸡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IC)是由副鸡禽杆菌(Avibacteriumparagalli.nar'um.Apg)引起的一种鸡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以鼻腔和鼻窦发炎,流鼻涕,打喷嚏,面部肿胀,并伴发结膜炎为主要临诊表现.育成鸡生长不良和产蛋鸡产蛋下降,可使肉鸡淘汰率明显升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易继发大肠杆菌或慢性呼吸道病。
目前.该病在我国养鸡比较密集的省份或地区时常发生。有些养殖场将防疫的重点仅放在新城疫、禽流感等烈性传染性疾病上,而忽视了IC的防疫工作,结果使其发病区域不断扩大,危害也进一步加大。在一些地区,鸡传染性鼻炎已成为引起蛋鸡呼吸道病的重要传染病,给广大养殖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1临床症状与病变特征
1.1临床症状
病初发现鸡群有几只或少数鸡发病,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闭目嗜睡、呆立不动.咳嗽、打喷嚏,腹泻、排绿色粪便,流浆液性鼻液;后逐渐变为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并在鼻孔处形成结痂。病鸡面部和眼险出现一侧性或双侧性肿胀.并表现甩鼻,摇头.羞明,流波及整个头部,眼眶肿胀,眼窝深陷,甚至个别病鸡肿胀可延至颈部.有的鸡发生跟结膜炎,严重时可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引起呼吸道哕音,经5~7天波及全群,发病率可高达70%~90%。育成鸡群发生本病时.导致开产延迟.增重缓慢或发育停滞.弱、残鸡增多,死淘在5%以上;产蛋高峰期鸡群发病时,产蛋急剧下降,最高可下降50%左右。
1.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眶下窦、鼻腔及气管黏膜出现急性卡他性炎症,眶下窦及鼻腔内充满灰白色或水样黏液,或积有渗出物凝块和干酪样物。鼻腔和鼻窦黏膜潮红、肿胀和充血。由于鼻窦的局部感染导致眼睛以下组织肿胀、出血、充血,切开时.可见肿胀组织里含有黄色干酪样物质,并发生溃疡性角膜炎,导致失明。喉头及气管黏膜充血,呈现淡红色.并覆有黏液,气管环充血、出血。少数病死鸡有支气管肺炎或气囊炎i部分产蛋鸡卵泡变形且充血.变形破裂而形成卵黄性腹膜炎.输卯管内有黄白色干酪样物。
2综合防治
Apg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且菌株不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但近年来大量药物的应用使其耐药性不断增强。治疗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因此,应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2.1注重生物安全.加强饲养管理
抓好饲养管理.控制好可引发鸡群发病的环境因素,降低各种不利因子对鸡群的危害。国内养殖业的发展模式,由散养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硬件设施的加强,需配合很好的饲养管理这一软件因素.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鸡舍内氨气含量过大,是发生本病的重要诱因。特别是寒冷季节,一些养殖场为了保温而通风不良,造成氨气浓度严重超标,刺激呼吸道黏膜,极大地增加了IC的发病风险.因此须把通风和保温有机结合起来。保证舍内的氨气含量不超标;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好多批次鸡共存是本病的一大诱因,因此禁止将不同日龄的鸡饲养于同一栋鸡舍内,合理调整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降低鸡群应激,转群、忽然降温、免疫、惊吓等应激条件下,应及时补给VC或复合多维等减少鸡群应激;抓好生物安全,做到封闭式管理,杜绝外来人员随意进入生产区,各舍人员避免相互流动窜舍;做好13常的各种消毒上作,病鸡或耐过鸡.是重要的传染源,应隔离或淘汰病鸡及康复鸡,病死鸡严禁乱扔,须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2.2健全疫病防疫体系
做好鸡群疾病的综合性防控体系,将本地区、本场区的各种传染病做到全面而合理的防疫,从而降低各种原发性疾病特别是病毒类传染病的发病率,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鼻炎等细菌性疾病继发的概率。
2.3科学合理使用疫苗
近年来.IC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导致Apg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本病应采取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好鼻炎疫苗的防疫,在高发地区和鸡群.依据发病规律等提前做好疫苗或结合药物的预防与控制.增强易感鸡群的抵抗力。一般选择A、C这2个血清型或A、B、C这3个血清型的疫苗。目前在用的均为灭活疫苗,依据其佐剂不同,可分为油乳剂灭活苗和铝胶灭活苗,一般选用铝胶苗。铝胶苗注射后产生抗体快,吸收好,应激小:油乳剂苗注射后应答反应强,作用时间较长,但注射部位易出现肿块及糜烂.影响疫苗的使用效果。一般接种疫苗后2周开始产生抗体.单次免疫的免疫持续期较短.仅4周左右.但经过加强免疫后,可获得较长免疫保护期。商品蛋鸡或种鸡的首免一般在45 H龄左右.二免在85日龄左右,免疫程序需依据不同的鸡品种、地区、季节及鸡群做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最优的防控效果。
2.4及时有效药物治疗
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一般认为磺胺类药物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但产蛋期禁用。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并按照规定使用剂量和方式投药治疗.同时还要注意多种药物之间的配合及穿插用药,提高疗效,并减少耐药性菌株的产生。
2.5紧急免疫治疗方案
针对发病鸡群,结合药敏试验筛选出的一些敏感药物,选择适宜的疫苗,采用紧急免疫接种的方式补救防疫,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鸡群的发病及伤淘,不失为鸡群发生鼻炎后的最佳方案。应用如下:选择水质佐剂(铝胶佐剂)的IC灭活疫苗,将pH为中性或弱酸性(与铝胶疫苗的pH接近或相同)的水溶性治疗剂量的敏感药物溶解于疫苗中或通过拌料、饮水等方式投放.免疫鸡群后即可起到紧急免疫治疗的效果。其原理如下:机体吸收药物迅速。很快达到药效高峰,可控制IC疫情的蔓延:铝胶灭活苗的免疫应激小,且产生抗体快.抗体达到高峰后并维持在较高水平.弥补了药物治疗药效周期短、需反复投药的缺陷。药物与疫苗的优势结合。使紧急治疗效果确实可靠。
3讨论
3.1 IC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
IC与鸡慢性呼吸道疾病(CRD)、传染性支气管炎(IB)、黏膜型鸡痘(FP)、慢性禽霍乱(FC)、支原体病、VA‘缺乏症等在症状及病变上均存在一定相似性,临床鉴别存在困难且容易误诊。IC传播迅速,并可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继发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及其他一些上呼吸道疾病,加重病情,使死亡率增加,因此对其快速、准确的诊断是防治的前提。目前常用的分子检测方法有多重PCR或PCR—RELP等.可以达到快速、准确的确诊及血清分型检测的目的,广泛应用IC临床检测及相应Apg的分型。
3.2疫苗型号要匹配
Page采用传统血凝抑制(H1)试验将Apg分为A、B、C 3个血清型.后被广泛采用。国内冯文达首先在北京分离到引发鸡传染性鼻炎的相关致病菌,经其鉴定为A型副鸡禽杆菌:林毅报道了在一个发病鸡场分离到C型副鸡禽杆菌:后国内陆续有B型副鸡禽杆菌的报道。,且近几年来,从国内分离到的B型副鸡禽杆菌的比例不断升高.而B型Apg是具有完全致病性的血清型,R.任临床中发生面较广,在发生B型IC疫情地区使用的灭活茼必须含有这一血清型.但是B型的不同Apg菌株间只能提供部分交叉保护.可能会使一些疫苗的免疫效果保护力较差.这也是该疫苗免疫接种较少的一个原因。因此需做好当地的Apg菌株的流调工作,掌握其流行现状及动态。由于Apg抗原多样性和变异株的出现。疫苗菌株最好选用抗原性良好的与本地分离株最为接近的菌株,以提高免疫保护效果,此外还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