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弱 毒 活 疫 苗 能 激 活 呼 吸 道 黏 膜 免疫, 可能是高效防控猪气喘病的理想手段
猪支原体肺炎又叫猪气喘病, 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病。 其特点是潜伏长,并长期感染,很难净化。 发病机理在于:支原体定植在呼吸道纤毛上,破坏纤毛细胞,破坏猪呼吸道物理屏障,从而引起呼吸道病。 而且本病还能引起免疫抑制,产生继发感染,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一个重要疫病 , 给中国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在气喘病的防控上抗生素虽可控制病情, 但不能治愈, 而且耐药性严重;灭活疫苗有一定的免疫效力,但不能完全控制疾病; 而弱毒活疫苗能够激活呼吸道黏膜免疫, 可能是高效防控猪气喘病的理想手段。
当前支原体活疫苗研制的三大难题在于:一是强毒株的分离培养,二是强毒株 致 弱 后 如 何 让 其 仍 能 够 保 持 免 疫 原性,三是活疫苗的规模化纯净生产。支 原 体 疫 苗 在 国 外 主 要 是 灭 活 疫苗,虽然其一直致力于活疫苗的研制,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的产品上市。 弱毒活疫苗仅有中国研制成功,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 168 株,接种方式为肺内免疫,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的 R790 株和 RM48株, 接种方式分别为胸腔注射和喷鼻免疫。
定期对猪群进行病原检测对于预防猪流行性腹泻(PED)非常必要
为什么我们要重点关注猪流行性腹泻? 首先是其传染性强、破坏力大。 猪流行性腹泻(PED)最近几年广泛流行,新生仔猪非常容易感染,在发病初期,只需要1000 个病毒拷贝就可以导致发病。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以直接破坏仔猪肠道 ,导致仔猪腹泻,迅速脱水死亡。
其次是持续时间长。 猪场爆发 PED后, 发病 5~8 周内会导致新生仔猪持续死亡。 而阴性猪场一旦感染 PEDV,会持续感染,70%的母猪场发生 PED 后,要经过至少 13 周以上才能恢复。 更为严重的是 如 果 蓝 耳 病 毒 与 PEDV 同 时 感 染 猪群,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即使猪群停止腹泻,也会导致猪群后续长速变慢,料肉比增加,给猪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此 外 该 病 防 控 难 度 大 。 猪 群 爆 发PED 后,临床症状即使消失,仍会持续排毒。 有报道称在发病后的 35 周,仍然有25%的猪群在排毒。 之前感染过的猪群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保护力, 再次发病往往比第一次更为严重, 猪群排毒持续时间更长。
对于该病的防控,首先要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 由于流行性腹泻病毒通常是经由粪口传播,发病仔猪粪便内含有大量病毒, 因此尽量不要让健康仔猪接触病猪,产房出现疫情仔猪尽早断奶,及时处理发病仔猪, 对栏舍彻底冲洗后进行消毒。
同时,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的保障。 加强猪场生物安全工作,遵循有效隔离,避免其接触病猪,降低猪群感染几率。 注意控制猪群密度,猪群密度越高感染几率越大。 注意车辆消毒,运猪车光清洗干净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彻底的消毒和干燥,最好 是 能 够 对 车 辆 进 行 加 热 消 毒 , 因 为PEDV 在 60℃~65℃的环境中仍然可以存活。 控制饲料污染,不要使用被 PEDV 污染的饲料。 不要使用发生过腹泻的公猪精液。
还要注重加强免疫。 确保母猪得到免疫保护力,只有母猪产生足够的免疫保护力才能保护仔猪。 可以采用返饲、注射疫苗和抗体来提高猪群的免疫保护力。
其中返饲在美国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给猪群进行返饲要求做到如下几点:返饲猪群,保证猪场所有猪群都要进行返饲;必须封群,猪场封群需达到 6 个月以上,期间不能引入后备猪;确定病原,确保仔猪肠道及粪便内排出的病毒只有PEDV,而没有其它病原混合感染;病料新鲜 ,保证返饲的病料新鲜 ,仔猪腹泻后 8小时肠道流行性腹泻病毒含量最高,返饲效果最好;病料粉碎,使用搅碎机将病料搅碎,使用冷水而不是热水或消毒水稀释病料;返饲次数,正常情况下返饲 1 次就好,如果返饲后猪群无任何临床症状,可以再返饲 1 次,但是总的次数不能超过 2次。 需要说明的是猪群返饲后可能仍会发病,这主要是猪群获得的免疫保护力不够导致,结合疫苗免疫会有更好的效果。
同时持续对其进行监测。 定期对猪群进行病原 检 测 对 于 预 防 PED 非 常 必要,可以采取收集仔猪口腔唾液及粪便进行实验室检测,尤其是唾液检测的效果与粪便检测没有差异,而且方便收集,可以成为检测猪群 PEDV 感染的一个常规方法。
阻断传播途径,以科学管理防控猪场伪狂犬病(PR)的发生
伪狂犬病是由 PRV 导致的, 呈流行性或地方性流行,感染谱广,可对行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伪狂犬病毒毒力和致 病 性 相 关 的 基 因 有 :Tk、gG、gE、RR、gB、gC、gD 等。 其中,Tk 在减毒活疫苗中必须清除,因其在神经细胞中的增殖并产生感染粒;gG 缺失可诱导产生干扰素。通过对 PRV 的基因测序及实验室的研究, 没有发现 PRV 病毒之间存在重组现象, 有可能来自牛或其它动物但不显示症状。 PRV 具有神经嗜性,能够快速地从黏膜上皮转移至外周神经并最终进入神经系统建立潜伏感染。 如果用地塞米松治疗,激活潜伏感染的神经,间歇性向外排毒而引起疾病发生。
2011 年 开 始 变 异 伪 狂 犬 在 全 国 流行, 大多数省份都有, 广泛存在于农场中。 对变异株伪狂犬病毒的分离鉴定可发现病毒滴度与经典株无差异, 通过基因测定, 多态分析同源性与 Bartha-K61达 90.6%以上。
观察变异 PRV 的临床症状,在母猪、后备母猪和公猪方面,怀孕母猪流产、死胎 ,母猪和后备猪不育 、不发情和返情 ,公猪睾丸炎。 新生仔猪方面, 神经和腹泻 , 高死亡率 ,3~15 天仔猪死亡率可达100%。 断奶仔猪方面,顽固性腹泻和慢性神经症状,死亡率达 10%~30%。保育猪呈现呼吸道症状。 肥猪呈现高烧和呼吸道症状,如咳嗽 、喷嚏和呼吸困难等 ;gE 阳性率高, 且继发链球菌、 传染性胸膜肺炎、巴氏杆菌等细菌病;建议猪场不能有狗、猫等动物。
如何保持猪场 PRV 阴性? 首先要消灭传染源,实施 PRV 的净化 ;此外 ,要阻断传播途径,这包括内外生物安全、多点式生产 、猪群补充 、疫病监测等方面 ;还要通过高质量 PRV 疫苗和科学合理免疫程序保护易感动物。
微生物群系可提升猪群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对猪免疫功能有很大作用猪消化道微生物菌群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与猪体保持着相对平衡状态, 对猪生长发育和抵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群系可以帮助猪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对猪的免疫功能有很大作用。
微 生 物 群 系 有 利 于 肠 道 上 皮 的 生成, 营养成分在猪的胃肠道通过微生物的降解后为猪提供营养。 猪的胃肠道里微生物群系, 定植在小肠表面上协助吸收营养, 同时可以影响有益菌和有害菌在肠道表面的定植, 能够帮助猪肠道形成稳定的菌群。 在有些情况下(猪采食抗生素、运输或应激等情况下)猪的免疫功能降低,有害菌可在肠道中加强增殖,产生毒素;猪的胃肠道属于碱性的,如果正常健康的肠道菌群受到破坏, 猪就会发病,表现为腹泻,所以在猪的日粮中添加益生菌,有利于恢复肠道的菌群。
通过研究发现益生菌在猪的肠道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和病原微生物竞争占领黏膜的表面,能够刺激肠道的免疫系统,通过竞争减少病原微生物数量的同时可以中和毒素;在肠道里有正常的微生物区系,在正常的微生物作用下猪表现正常的免疫反应, 可以有效的控制病原菌;此外,可以降低先天性的免疫反应,并使病原菌在肠道中定植。
但益生菌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益生菌必须来源于宿主不具有致病性的;能够经受住加工和保存的过程; 抵抗胃酸和胆汁;能够在在肠道黏膜大量定植;产生抑制性的化学物质和调节免疫反应。
总结来讲, 刚出生的仔猪饲喂益生菌, 可有效提升仔猪日增重和窝均断奶重,还可减少致病菌的数量,从而保护仔猪抵抗致病性病原的侵袭, 预防仔猪腹泻。益生素对提高生长猪日增重和降低料肉比具有明显效果,同时可减少猪只的排泄量,减少猪场的臭味和蚊蝇的滋生。
益生素还能增强猪免疫力,改善猪消化道微生态平衡, 提高猪的生产性能,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的种种弊端,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无抗养殖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而这为无抗养殖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猪场要重视弓形虫及球虫的防治,定期进行驱虫工作
当前猪场弓形虫感染情况非常严重,但是不同猪场感染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与猪场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而造成猪弓形虫传播的主要因素包括: 猪场内有猫、饲养密度过大、蚊蝇太多、猪舍卫生条件差等。 其中猪场存在大量野猫及蚊蝇,是导致猪群感染弓形虫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 我国猪场球虫感染十分严重,需要引起重视。其中以等孢球虫为最主要的致病性球虫,感染猪场最多,同时不同类型球虫在同一猪场混合感染严重。
猪群感染的消化道寄生虫包括食道口线虫 ,结肠小袋纤毛虫 、球虫 、类圆线虫、猪蛔虫等。 国内猪场蛔虫和食道口线虫感染率也很高,需要引起注意。 猪场的地板类型以及猪群日龄、生长阶段都会独立影响消化道寄生虫的感染。
目前规模化猪场对弓形虫和球虫的防控不太重视,但通过对国内规模化猪场寄生虫流行病学的调查,表明猪场要重视弓形虫及球虫的防治,猪群需要定期使用驱虫药去进行驱虫,千万不要忽略了寄生虫对猪群的危害。寄生虫也许不会马上危害猪群的生命,但是长期感染会慢慢消耗猪场的利润,是猪场隐形的“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