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防治基本知识——鸡病的流行规律和特点(上)
来源:三农在线 发布日期:2011-04-14 发布者:晓天 共阅810次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养鸡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对鸡病的研究,综观近几年来我国鸡病的发生与流行有以下特点。
疾病种类多,死亡率高,以传染病的危害最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危害养鸡业的疾病达80余种,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中毒病和其他疾病等,其中以传染病为多,约占禽病总数的75%以上,我国每年由于禽病引起死亡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
新的禽病不断出现 由于各地养禽业的迅速发展,多渠道从国外引进种禽,又缺乏有效的监测,导致新的疫情不断出现,如鸡传染性贫血、禽流感、肾型和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病毒性关节炎、包涵体肝炎、产蛋减少综合征等。
发病非典型化,病原出现新变化 在疫病流行过程中,病原的毒力发生变化,有些病原的毒力减弱,加上鸡群中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导致某些鸡病在流行、症状和病理等方面出现非典型变化,发生非典型感染和发病,使某些原有的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如目前各地发生的非典型新城疫即是明显的例证;另一方面有些病原的毒力出现增强,也就是在临床上虽然进行过某些疾病的免疫接种,但仍出现免疫失败,如马立克氏病和法氏囊病,主要原因是超强毒株的出现。
某些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加大 随着集约化养鸡场的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污染越加严重,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如鸡的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葡萄球菌病、绿脓杆菌病、支原体病、鸡球虫病和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等,其中不少病的病原广泛存在于养鸡场环境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成为养鸡场的常在菌和常发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抗菌药物或抗球虫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盲目滥用或随意加大剂量上,如喹诺酮类药物,开始用于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时效果显著,但现在治疗效果比较差,主要与细菌产生耐药性有关,而耐药性的产生与其滥用或大剂量应用有关,很多养鸡场(户)无论鸡发生何种疾病,首选药物都是喹诺酮类,这些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不仅增加了治疗的成本,而且也加大了疾病的危害。二是养殖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也决定了某些疾病不可避免地发生,如大规模集约化饲养的密度过大,通风换气条件差,垫料清除不及时,各种应激因素增多等,使得鸡体抵抗力低,直接导致鸡只对致病菌的易感性增强。三是某些对免疫系统有损害的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增殖症、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等免疫抑制病的存在,使鸡只的免疫功能及抵抗力下降,也很容易造成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多病原混合感染和复合症使疾病更为复杂 在养鸡的过程中常见很多病例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对同一鸡体协同致病引起的,并发病和继发感染、混合感染的病例上升,特别是一些条件性、环境性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常见的混合感染有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和禽流感,新城疫和大肠杆菌病,新城疫和慢性呼吸道病,大肠杆菌病和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和慢性呼吸道病等。有时两种病毒病同时发生,有时病毒病与细菌病同时发生,或两种细菌病、细菌病与寄生虫病、病毒病与寄生虫病同时发生。
营养代谢疾病和中毒性疾病增多 集约化养鸡条件下,有时由于饲料的配制或储存过久,饲料中某些成分被氧化,导致营养损失,常易引起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症。饲料及饮水受霉菌毒素或农药的污染以及长期大量应用某些药物等易引起中毒性疾病。
鉴于以上特点,当前鸡病的发生仍然以传染病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种类疾病,因此有必要了解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一些知识。
传染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鸡群的易感性,人为地破坏其中的一个条件,就可避免传染病的发生。
传染源也就是传染的来源或病原微生物的来源,是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感染了动物,动物向外界散布病原微生物,具体来说这些受感染的动物就是传染源,包括发病者和带菌(毒)者。发病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在疾病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病鸡因能排出病原体且具有症状,尤其是在急性过程或者病程转剧阶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因此作为传染源的作用最大;带菌(毒)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不及发病鸡,但因缺乏症状不易被发现,有时可成为十分重要的传染源,如果检疫不严,还可以随鸡的运输散播到其他地区,造成新的暴发或流行。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以及人员衣物等外界环境因素,属于传播媒介,而不是传染源。(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ICP备10211513号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版权所有 © 2008-2017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只提供交易平台,对具体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责任。望供求双方谨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