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目前我国商品蛋鸡存栏14亿左右,养殖水平不高。雏鸡的生长发育、成活率、鸡群的整齐度,直接影响着成年鸡的抗病力及成年鸡的产蛋量、产蛋高峰持续时间的长短,乃至整个养鸡产业的经济效益。
1 温度
温度是育雏成败的关键。进雏前提前预热非常关键,目的是提高垫料温度。雏鸡保温御寒能力不强,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很弱,7~8周龄以后才可以适应外界温度。调温在中午进行,前3天室温保持35℃以上,以后降速为0.5℃/d,直至降到21℃。温度正常与否的关键看鸡的表现,鸡分散均匀,活动自如,不扎堆,不尖叫,则为温度适合。对于使用多层育雏笼的养鸡场,在保温过程中应注意保持上、下各层育雏笼温度的均衡,应避免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
2 湿度
初生雏鸡的水分含量为75%,前10 d温度高,干燥,采食量及饮水量低,湿度要求在65%~70%;14日龄以上饮水增加,湿度要求在60%左右;同时,应避免灰尘及绒毛乱飞,造成呼吸道问题,14日龄后进入球虫高发期,注意控制湿度。
3 饮水
雏鸡经过短途运输后,要休息1~2 h后才可开始饮水,饮水2 h后再开始喂食;经过长途运输后需要休息1~2 h后才可开始饮水,饮水5~6 h后再开始喂食。饮用水要用达到室温的白开水。水中加入电解质和葡萄糖,减轻雏鸡的应激反应。
4 开食
雏鸡充分饮水后,要及时给料。第1次加料可加2~3倍的日料量,以方便小鸡很快吃到料。这样可刺激小鸡的食欲。每次填料是要及时清理旧料,并定期消毒料槽。少量、勤添为添料的原则,可每2 h添加1次,当雏鸡到达7~9日龄断喙时,应增加饲料厚度,减少断喙造成的应激。
5 通风
雏鸡新陈代谢旺盛,鸡粪中释放出氨气。不良的舍内环境会影响鸡只的正常活动,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疾病感染几率,使鸡生长发育不同程度地受阻。所以育雏室应特别注意通风换气,保证人进入鸡舍后没有强烈的刺鼻气味。育雏室通风换气与保温是一对矛盾,早春、晚秋和冬季,可在鸡吃料时进行,由于鸡群正在吃料,处于活动状态中,室温下降2℃~4℃对鸡体基本无妨碍,但避免直面风吹。等待鸡群吃完料,鸡群中有2/3数量的鸡开始或正在饮水时,再关闭窗户。严禁鸡休息时开窗通风。
6 光照
光照能提高雏鸡的新陈代谢,使红细胞血红素含量增加;促进机体内钙磷代谢。实践证明,光照的时间长短与强弱、光照的颜色与波长、光照刺激的起止时间及黑暗期是否连续等,会对鸡的活动、采食、饮水、身体发育、性发育产生重要影响。第1周采用全天24 h光照,第2周19 h光照,第3周开始,密闭式鸡舍光照8 h/d。每15 m2鸡舍在第1周时用1个40 W灯泡悬挂于离地面2m高的位置,第2周开始换用25 W的灯泡就可以了。
雏鸡的饲养管理还包括饲养密度、断喙、保持环境安静、搞好卫生消毒、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定期驱虫、疾病预防等。5周龄的雏鸡机体状况对蛋鸡的生产性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蛋鸡育雏期的饲养管理是养鸡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