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2013年 上 半年至2014年年初,家禽产业遭受H7N9严重冲击。产业下一步怎么发展?有行政部门专家提出“集中饲养,定点屠宰,杀白上市”的指导意见。个人认为,后面两点意见短期内会对产业有巨大冲击,以后执行是必然的,第一条“集中饲养”的意见值得商榷。在此,呼吁相关专家应多实地调查,多听取生产者和市场的意见,不要闭门造车,误导政策。
一 集中饲养是美国模式,是否适合国情要深入分析
众所周知,中美国情差异巨大,盲信美国农业模式,会对国家农业造成巨大损害。美国人口只有中国大陆的1/4,可耕地超过37亿亩,这其中联邦政府还实行轮休耕作制度,土地基本是上等好地。大陆优等可耕地不足7亿亩。按人均计算,美国优质土地是中国大陆的20倍以上;另一方面,美国城市人口密度是中国平均2倍以上。按真实城市化率计算,中国城市化率只有美国的1/2以上。以上两个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国村庄密集,优质农地稀缺。如果不考虑这一个现实,盲目认为中国家禽业要学美国集中饲养,是否是科学的态度?在此,至少有两个因素需要考虑:①集中饲养并不节约土地,反而浪费土地资源,中国式的分散饲养,在适度规模情况下充分利用了林地、坡地和田野边角地,共用部分基础设施,不仅节省投资,而且土地利用率高;②中国村庄密集,集中饲养不可避免出现防疫压力大,粪污废弃物处理代价高,环境承受压力巨大。
二 高投资的集中饲养是未来家禽业的投资选择吗?
20年前甚至15年前,家禽养殖业对广大农村来说是个不算差的行业。那个时代,一年养殖1万只家禽,年收入至少在3~5万元。是普通打工收入的3~5倍。因此吸引了一批农村年青有能力者(包括资本实力)参与。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家禽企业基本都是在那个年代起家或发展壮大的。最近10年,投资家禽产业的无论是工商资本还是农村年青有能力者,基本是以破产为结局。
现在一些工商资本大量投入集约化养禽业,这个投资回报率低,非常不合算。资本的本性是逐利性的,这一点工商资本的投入者脑子是清楚的。事实也证明,目前除了在种禽业、加工业需要高度的集中,商品禽养殖在大陆实施集中养殖鲜有成功先例。10年以前曾有家禽公司应地方政府要求实行类似工业集聚区的模式推进畜禽养殖小区模式,事实也证明此路难行。农业,尤其是畜禽养殖业,和工业模式不同,中国不能盲目学习美国。
三 什么样的规模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中饲养?
对于个体投资家禽业,可以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的2倍去测算家禽从业者的心理期望,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风险,故工资必须是社会工资的2倍。以浙江为例,目前年青人社会平均年工资是4万元。那么至少应有8万元/年的工资收入才会有年轻人投资家禽业。算上固定资产投资(1只鸡至少投入固定资产40元)的理财利息5%计,不计流动资金利息,1批养殖1万只鸡要直接投入40万元。试问,年轻人谁有这个资本?有这个资本谁会投资风险巨大、回报率低下的家禽养殖业?因此,最有可能的是1批养殖3000只鸡规模,按一年养殖4批,12000只鸡要承担8万元的工资,只均达到6.5元,试问,哪个家禽公司能承担这样的工资水平?哪个品种的鸡可以有这样的利润?那么,从这一个出发点问一下专家,“集中饲养”的立足点在哪里?
四 什么样的“集中饲养”才是家禽业的出路?
1 实现生态循环,就地消化粪污废弃物
认真考察美国的集中饲养,大致有几点印象:农场主投资建设是有较长历史沿袭的,甚至部分鸡舍设施是上世纪60年代投资的(家禽业暴利时代);养殖场面积大,周围是农田作物。欧洲的农场业基本也是如此,农牧结合,就地消化粪污废弃物。美国农场规模为1000~10000亩,以集中养殖的规模大;欧洲农场普遍在200~500亩,集中养殖的规模比较小,甚至政府出台法律,必须只能按四周农田确定养殖量。这些做法的目的主要是想解决环境污染和生物防疫安全,并且投资效率最大化,社会资源利用最优化。那么,中国大陆该怎么走?中国现在搞家庭农场才起步。经营农场不仅规模小(50~200亩),而且历史短,没有资本积累。集中饲养该怎么走?是不是行政部门专家一句话就能解决?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懒政”思路。
2 家禽业必须和农作制度创新相结合
以一个100亩的家庭农场可消化一万只蛋鸡的鸡粪计算,这些鸡粪不需要在村镇之间来回运输,更不要去有机肥厂,要尽量在鸡场四周农田消化,处理鸡粪也只要简单的堆肥发酵即可,这样既节省投资,更有利于环境控制。如果实行集中饲养,是不是在制造环境污染,制造防疫漏洞?就当前中国大陆而言,养殖业和种植业是分离的。这个矛盾怎么协调,显然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以前广东养殖采用果园或者浙江养鹅采用“稻—草—鹅”循环,不仅没有粪污问题,防疫也安全。产品质量更有保证,但这种模式下的养殖毕竟不会很“集中”。
3 根据不同家禽品种的特点探索发展思路
蛋鸡可以采用适度规模集中养殖,快大肉鸡由于涉及到投资回报和土地设施问题,不会出现大范围的集中饲养。前几年山东、河南、安徽出现的集中饲养,证明是失败和走不通的。因为肉鸭单体规模没有肉鸡大,预计集中养殖可以在某些区域推行。
蛋鸭的适度集中养殖在浙江、广东有成熟的模式,肉用麻鸭的适度集中养殖很难推广,这和市场区域隔离有关。
肉鹅业可能是个利好产业,理由如下:①完全采用“稻—草—鹅”模式,实行真正的农牧结合;②肉鹅业本身不追求大规模,目前浙江成熟的模式是1000~1500只/批,1人可同时管理3批肉鹅,四周租用10~20亩农田长年种草。年养殖6000~10000只,养殖利润达10~15万元,且固定资产投入少,每只肉鹅投入10~12元。江苏采用逐水草而居的迁牧方式,一批养殖2000~5000只,每只固定资产投入仅需8~10元,养殖利润高达5~10元/只,可1年养殖2~3批;广东采用鱼塘种水草、塘基种草、水中养鱼也很好解决了肉鹅低成本的环保养殖,养殖利润稳定在10元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仅需6~10元/只,这种养殖有适度的规模,又节省投资,产品档次又比较高。如果采用盲目的“集中饲养”无疑是一场“缘木求鱼”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