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编者按:2014 年一季度生猪行情低迷,中国养猪产业的整合和升级转型在进一步深化。中国生猪养殖行业未来20年的发展中蕴藏着巨大的不确定因素,同时也让勇于接受挑战的人发现机遇。在眼下的困境面前,谁会坚守,谁又会黯然离场。
外资养猪设备企业能否在中国找准自己的位置,在这个巨大且复杂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培育自己的核心客户群体,凭借其国际化优势支持中国养猪产业?他们对中国生猪养殖的发展有着怎样独到的见解?他们在华发展又面临哪些困境和挑战呢?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美国养猪设备企业Hog Slat(豪格斯莱特)国际业务开发Wendell Burge,让我们一起听听他来华多年所积累的理解和思考。
“中国的生猪养殖正在步向集约化、标准化,逐渐发展出完善的产业链”
《国际猪业》:我们知道Hog Slat(豪格斯莱特)是一家有45 年历史的美国畜禽养殖设备供应商,生产世界一流品质的养猪设备,在美国和欧洲享有良好的声誉。Hog Slat 一年半前来刚到中国,请您描述下对中国生猪养殖业的大致印象。
Wendell Burge:中国就像是30 年前的美国,养殖市场大多被缺乏竞争力的小规模的养殖户,而不是大型公司占据。这样就会衍生出很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小而分散的养殖户技术落后,很难进行安全检测,也就更难保证他们的产品达到统一的质量标准,这种生产模式就是食品安全的隐患。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中国市场现在有一种趋势——规模化养殖的趋势,中国的生猪养殖正在步向集约化、标准化,逐渐发展出完善的产业链。豪格斯莱特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还很短,但是作为世界上畜禽养殖设备行业最齐备的资深供应商,中国市场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商业机会,我们将从推广我们的专业漏缝地板开始,这也是豪格斯莱特公司的代表产品之一,目前已经已经应用于多个中国企业的养殖项目。当然,豪格斯莱特品牌在中国畜牧行业还是一个新的外国品牌,但我们服务多年的客户和合作伙伴——美国最大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实际上我们是随着史密斯菲尔德的国际化一起走向新市场的,相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与中国的养殖企业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
《国际猪业》:Burge 先生,您能否介绍一下,美国是怎样走向生猪养殖标准化的?
Wendell Burge:在美国的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中,我们是这样做的,把五个关键因素——管理、品种、营养、设备、健康统一到一起,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中国养猪企业已经意识到引进优质猪种资源的重要性、生物安全管理
的重要性,而对于基础设施设备在完整生产体系中所起到的保障作用尚未足够重视,而过于关注短期收益也可能导致在将来面临很高的维护与更新成本。不过现在这种情况会随着时间而得到改善。大企业有规模优势,可以更好地整合利用基因、饲料、设施乃至自然资源等,其生产效率是小养殖户不能相比的,食品安全也更有保障。
《国际猪业》:2014 年第一季度,生猪和禽肉的价格达到历史最低。大的养殖公司利润大幅下降,小养殖户严重亏损,作为养猪设备企业,您是否感受到了所面临的困难?
Wendell Burge:现在猪肉和禽肉的行情都不好,整个养殖产业链都受冲击,我们当然也受到影响。不过,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暂时的困难未必不是机遇。面对猪价下跌,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小养殖户。他们运营成本高,资金周转不足,抗风险能力差,可能会首先离开,而这段时期我们认为恰恰是为将来布局的战略时机。
养猪行业的参与者除了小养殖户,还有其他资本运营主体,这类参与者往往更注重短期收益,市场景气则介入,市场低迷则迅速撤离,而真正的养猪人则在严冬时筹谋突围、抢占先机,并最终获得增长。豪格斯莱特公司不单是一家设备供应商,公司最初就是养猪企业,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拥有自己的猪场。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所秉持的信念,当前的猪价低迷行情也可能引发行业的新一轮洗牌,有一些人会离开,而我们会坚守。
《国际猪业》:国内有分析说,中国第一季度猪肉和禽肉价格下跌是因为供大于求,您认同吗?美国有没有猪周期?美国养殖企业是如何规避风险的呢?
Wendell Burge:我同意这一说法,这也可以说是规模化发展过程中的阵痛期。美国的情况是,政府和行业的有关机构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支持,主要是向企业提供养殖数量等方面的最新数据,有利于企业规避盲目扩张的风险。美国生猪养殖行业由少数几家大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统计信息相对容易获取,可靠性也比较高。美国有猪肉生产商协会,他们每年发布4 次生产报告,并提供市场指导和营养检验,与政府保持联系。另外,该协会也为企业出口提供帮助,促进企业间的交流,共同抵御风险。
《国际猪业》: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引发巨大反响,我想知道美国的养殖企业对此有何反应?您又是怎么看的?
Wendell Burge:美国的养殖企业有高兴的,也有不高兴的,还有些在观望,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25 年前,中国仍然希望通过自产满足国内对大豆的需求,但现在已经放弃大豆转而主攻玉米生产,而大豆的缺口则主要通过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市场进口来填补,这也是国际分工协作的大势所趋。在猪肉供应方面,美国能生产出全球成本最低的猪肉,非常有竞争优势,而中国目前的猪肉生产成本太高,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中国的养殖场接近玉米产地,这样很好。但离消费市场又较远。我们知道,中国的物流成本在世界上是非常高的,这就造成运输成本增加。进口美国猪肉只占中国猪肉市场的10% 左右。中国人在未来几年内还是会以自主养殖生猪为主,所以我们留在中国寻求我们的机遇。我们想成为中国养猪业未来增长的一部分。
“当前的猪价低迷行情也可能引发行业的新一轮洗牌,有一些人会离开,而我们会坚守。”
《国际猪业》:Burge 先生,最后,您对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前景怎么看?
Wendell Burge:我对未来中国的前景非常看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还将保持稳定增长。生猪养殖业在未来20~30 年的时间内将经历现代化、规模化的进程。小养殖户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化的大公司。在行业整合的进程中,设备换代的需求会很大,我们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可挖。同时,中国的市场也会存在很多变数,我们将会面临诸多机遇还有挑战。但总的来说,中国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我很有信心,这也是我们进入中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