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目前行业中,产能过剩、规模化快速发展和生产水平低等问题一直是相关人士关注的焦点,未来十年我国养猪行业发展将走向何方?
第一,生猪出栏量会从现在的7亿头降到5亿头左右。原因:首先,我们国家的土地、粮食、环境无法承受现在这么大的养殖量;另外,我们的成本无法与国外竞争,与其在国外进口粮食到中国来养猪,污染我们的环境,还不如直接进口猪肉,因为外国养猪效率更高、猪肉更便宜。这是领导层非常简单的选择,为了照顾行业的发展,兼顾国内的发展才会慢慢放开,所以在中国养猪5亿头足够。5亿头可能正好和中国的环境、土地等资源能够平衡和配套。其次,白肉(鸡、鸭、鱼等肉类)的兴起。现在有一个观点:吃白肉更健康,这种观念自然会导致猪肉消费量的下降,至少相对比例要下降,这又面临一个竞争。我们不能盲目自信,应该看清楚现状。因此,中国的生猪出栏量将会从现在的7亿头,十年之内会降到5亿头甚至以下。
第二,中国养猪生产水平提高。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养猪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我相信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养猪业生产水平会提高到每头母猪年均出栏20头左右。如果总出栏5亿头,那么所需母猪就是2500万头,因此母猪存栏要下降一半,这是个好事。2500万头母猪将少消耗2500万吨粮食,还有土地资源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节约;在投资上,1头母猪按1万计算就可以减少2500个亿,而且还减少了环境污染。母猪存栏降到2500万头左右的情况下,效率就要达到20头。而从20头、2500万头、5亿头这几个数字来看,中国的食品安全,尤其是猪肉的食品安全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我们都知道,生产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水平要得到提高就会限制抗生素的使用,这是被动引起的食品安全。在未来十年内,国家必将会在法律、法规层面对药物、添加剂的使用严格限制。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最终的结果是猪肉的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对养殖户来讲,这是非常大的挑战,现在养猪很难,以后会更艰难,但对消费者、对国家来讲这是个好事,因为土地起到更好的承载作用,环境也将变得更好。
如果这个基本判断成立的话,作为养殖企业的我们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母猪年均出栏20头就意味着效率在20头以下的养殖场将面临亏损,甚至无法继续生存下去;而效率在20头以上的则可以生存并能实现一定的利润。国外养猪的成本构成和我们不同,在饲料粮的价格上我们没办法和他们竞争,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有几样东西还是可以和他们竞争:我们国内的猪场建设成本比他们低,折旧相对便宜,但糟糕的是,我们的猪场设施设备更新换代得太快,使用周期过短。所以我认为十年之内,现存80%的猪场会被拆掉,因为不能满足提高生产效率的要求。
传统观念来讲,中国养猪人工成本没有外国高,但是实际并不是这样。现在中国每养1只猪,每增加1公斤肉,比欧美成本高了1-2倍。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因为我们的生产效率太低。以加拿大为例,他们1个人可以养300头母猪,我们才100多头;保育猪可以养5500头,我们才1000头都不到;培育猪可以养4500头,我们600-800头就算厉害的。多大的差距!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提高效率。第一,把猪场建好。通过一切手段和措施促使猪场经久耐用,使用时间长,折旧率才会低,整体成本才会降。第二,提高人工效率。目前国内员工工作效率低,这是老板的原因,不能怪员工。老板不仅要投资到位,设施设备也要到位,员工培训要切实可行。我们希望1个员工能够养4500头培育猪,就应运用系统思维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1个员工能养5500头保育猪,就应及时解决猪场的问题、设施设备的问题、投资不到位的问题。
国内养殖同仁应该通过改善养猪效率,使国内养殖企业能有与国外同行竞争的实力。(来源:猪e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