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一)国内生猪养殖模式有待改进。我国是世界上养猪规模最大的国家,生猪存栏数、出栏数和猪肉产量接近世界的一半。尽管如此,中国却只能被称作养猪大国,还不是养猪强国。由于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初级化阶段,以及先天条件的制约,生猪生产并未形成规模效应。零散的养殖农民各自为战,在与生猪批发企业、零售企业等环节的谈判中处于下风,无法获得更多的定价自主权,因而农民的养猪积极性受到影响。相较之下,由于欧美国家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养殖,以及猪瘟和口蹄疫等疫病控制得当,其生猪的存活率要比中国高很多,生猪养殖的成本也要很低,因此,欧美国家猪肉相较我国猪肉产品具有加大优势。
(二)牲畜饲料价格高企影响生猪饲养成本。近年来,随着居民对动源性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食品供应链初级阶段的牲畜饲料供应形势日趋严峻。虽然当前我国玉米进口比重较小,但2014年以来玉米等饲料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的60%以上,且进口玉米价格高位运行,对国内玉米价格影响较大。随着玉米等成本大幅上涨,我国猪肉竞争优势被进一步削弱。
(三)警惕境外问题猪肉产品进入境内市场。随着进口猪肉规模的不断扩大,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进口猪肉产品也趁机涌入境内,由此给国内居民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应引起关注。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进境不合格食品黑名单显示,2011年以来陆续检测出多起问题洋猪肉,检出的问题主要是含有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沙门氏菌、感官不合格、霉变等。
来源:中国报告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