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背孔吸虫病是由背孔科(Notocotylidae)背孔属(Notocotylus)的吸虫寄生于鸭、鹅、鸡等禽类盲肠和直肠内引起的。虫体种类很多,常见的为细背孔吸虫(N. attenuatus),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
1.病原 细背孔吸虫呈淡红色,体细长,两端钝圆,大小为2~5mm×0.65~1.4mm。只有口吸盘。腹面有3行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腹腺。两个分叶状睾丸,左右排列于虫体后部。卵巢分叶,位于两睾丸之间。生殖孔开口于肠分叉后方。虫卵大小为15~21μm×12μm,两端各有1条卵丝,长约0.26mm。
2.生活史 成虫在宿主肠腔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条件下,经3~4d孵出毛蚴。遇到中间宿主圆扁螺后毛蚴钻入其体内,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成熟尾蚴在同一螺体内或离开螺体,附着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禽类因啄食含囊蚴的螺蛳或水生植物而遭感染,童虫附着在盲肠或直肠壁上,约经3周发育为成虫。